溶解性溶解度英語:Solubility)是指定溫、定壓時,每單位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量;也就是一種物質能夠被溶解的最大程度或飽和溶液的濃度。通常用體積莫耳濃度質量百分濃度或「每100公克溶劑能溶解的溶質重」表示之溶解度主要取決於溶質溶劑中的溶解平衡常數(溶度積)溫度極性、和壓力。相同溶質在不同溶劑下的溶解度不盡相同;相同溶劑在不同溶質下的溶解度不盡相同;即便是相同的溶質和溶液,在不同的環境因素下溶解度也不盡相同

當溶質分子進入溶液時,因為分子可以自由移動,有些分子會碰撞到未溶解的晶體表面,並被吸引回到晶體表面析出,此即為結晶或沉澱。在分子不斷溶解和結晶的過程中,當溶解速率和結晶速率相等時,稱為溶解平衡。達到溶解平衡的溶液稱為飽和溶液,此時溶質的濃度定義為溶解度。濃度低於溶解度的溶液稱為未飽和溶液;在某些特殊環境下,會產生濃度大於溶解度的溶液,稱為過飽和溶液

如果一種溶質對溶液的溶解度很高,我們就說這種物質是可溶的;如果溶解度不高,稱這種物質是微溶的;如果溶解度極低,則稱這種物質是不溶難溶的。在中國大陸,將每100mL溶劑溶質的溶解度小於0.01g的物質稱為難溶物質,在0.01~1之間的為微溶,1~10為可溶,10以上為易溶

 

 

影響因素

極性

因為共價鍵原子間的電負度差異,使各原子對鍵結電子對的吸引力不盡相同。而當所有的吸引力造成的極矩無法平衡時,我們稱分子具有極性[5]。極性與物質溶解性的關係可以被概括為「相似相溶」:極性溶劑能夠溶解離子化合物以及能離解的共價化合物,而非極性溶劑則只能夠溶解非極性的共價化合物。這是因為極性分子和極性溶劑可以以靜電力結合互溶,而非極性分子和非極性溶劑則以凡德瓦力相互作用力形成紊亂的分子混合物

溫度

根據勒沙特列原理,溶解為吸熱反應時,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加

 

氣體

固體和液體

原子半徑

文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A%B6%E8%A7%A3%E6%80%A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說的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